您现在的位置:网站主页

文明创建

爽爽的贵阳 最爽在久长

发布时间:2023-07-12

来源:修文文明网

  日前,《光明日报》发表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笔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作的《夏天的高原》一文,叶辛在文中盛赞贵州“山水林涧都是景,不觉世上有尘暑。”还特别提到:“爽爽的贵阳,最爽在久长。”

20230712100131-ht6iUn-20230711100608-XNQmXg-.JPG

  纵然已经入夏,走在修文县久长街道永杨村的田野间,天尽头是连绵的墨绿青山,山脚下,高铁呼啸而过,晚熟的玉米在风中招展着枝叶和饱满的果实,翠绿的稻田延绵至脚下,随手挽起一缕夏日的凉风,让人无比惬意。

  1969年,叶辛作为上海知青来到砂锅寨,在这里劳动10年时间,与当地村民结下不解之缘。如今,他曾居住过的土地庙和乡亲家的阁楼,仍然保存完好。

  今年65岁的老人袁廷飞曾与叶辛同住三年,至今保持着联系:“他本名叫叶承熹,我比他小9岁,一直叫他熹哥,我们会通电话诉说近况,熹哥也常回来避暑,与乡亲们都有很深厚的感情,他常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20230712100131-ySoxwv-20230711100608-Y97One-.JPG

  袁廷飞说:“我记得很清楚,1973年5月23日下了倾盆大雨,知青们当时居住的土墙房成了‘危房’,生产队安排知青们自行找住处,熹哥当时暂居于寨子里的土地庙中。土地庙年久失修,天上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但他依然坚持写作,我评价他是‘土地庙内作文章,煤油灯下写诗篇’。此后不久,我父亲见他条件艰苦仍然潜心创作,就邀请他搬到我家,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袁廷飞家的旧宅中,仍然保存着叶辛当年留下的手风琴,“熹哥住在二楼,他常常写作到深夜,当时灯泡把柱子都烫得发黑了。后来他搬走时书稿实在太多,这台手风琴带不走,就留下来给我们当个念想。”袁廷飞说:“我也看了《夏天的高原》,他说‘爽爽的贵阳,最爽在久长’,我想加一句‘最好是在砂锅寨’,我们砂锅寨这里山好、水好、人好,有溶洞,还有万亩林场。近年来,县委还支持我们发展‘知青文化’和民宿,我们也会积极配合,争取早日吃上‘风景饭’。”

20230712100131-u6ISk7-20230711100608-S4R0SP-.JPG

  永杨村位于久长街道东部,平均海拔1300米,现有土地2814亩,森林面积2180亩,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农作物以玉米、水稻、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居住着汉族、苗族等群众。2021年以来,永杨村通过创建“党建+知青文化”党建品牌,把党建工作与发扬知青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知青文化促乡村发展,推进村内各项事业发展,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知青第二故乡·美丽永杨”。

  贵州省安徽商会副会长刘亚光早在1987年就到贵阳发展,曾在内蒙古当知青的他与叶辛有着共同的志向,这使得他们成为了朋友。2009年,刘亚光在永杨村承包土地进行多种经营,目前已投资1400多万元。最近,他正忙着谋划在永杨村发展康养产业和相关知青活动,希望能吸引更多游客来到修文县久长街道,认识永杨村,认识砂锅寨。

20230712100131-zYxbpK-20230711100608-SYbN9s-.JPG

  “我是在14年前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了永杨村,这里山水景色都很不错,而且还是叶辛老师插队的地方,他在我们知青群体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也非常受人尊重,所以我打算在这里投资兴业,也希望能把咱们的知青文化带动起来。修文县也非常重视,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助推乡村振兴,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这也是各级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愿望,我们知青也应该尽点力,做点贡献。”刘亚光说。

  2022年8月,叶辛回访砂锅寨,对砂锅寨50多年的沧桑巨变感慨不已,对永杨村发展寄予厚望,希望修文县进一步加强砂锅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想办法留住“乡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振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久长街道永杨村党支部书记周学敏表示,“叶辛老师在文章里提到‘风景还真能当饭吃’,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林地资源,结合知青文化优势,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永杨村的明天变得越来越好。”

  如今,永杨村已然与50年前不同,昔日破败的房屋变成一栋栋靓丽楼房,村民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但是,永杨村也将永远相同,永远一派生机盎然,永远民风淳朴,永远用最美的姿态欢迎八方来客。

作者:文俊入 李 芸



责任编辑:陈琴    

一审:杨丽芳  二审:陈祺  三审:李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