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4
来源:修文文明网
在群山环抱的修文县六桶镇海马孔村,村子上方雄伟的悬崖绝壁中上演了一个现代版的“愚公”传奇:在多届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集全村之力、穷六年之功,在一座海拔700余米的大山腹部凿出一条660米的沟渠,引来潺潺清水,从而结束了祖祖辈辈吃“望天水”的沉重历史,也让不忘初心、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海马孔精神熠熠生辉。
心坚石穿6年“啃”通一座山
春日的六桶,春风徐徐,百花盛开。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修文县六桶镇海马孔村。放眼望去,四周重峦叠嶂,峭壁如削。在道路两旁的枇杷种植基地里,处处可见农户们忙碌的身影,大家正忙着给初露头角的枇杷进行疏果。
“以前海马孔村缺水严重,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老天爷不下雨,无论种什么农作物,都颗粒无收。自从何家洞水源点通水后,这样缺水的历史彻底改写了。不仅村民饮水无忧,也为发展枇杷、樱桃等产业提供了灌溉用水保障。”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平告诉记者。
王平口中的何家洞水源点,位于海拔700余米的大山腹部。为了把水源点的水引到村庄,海马孔村多届党支部书记接续发力,发动群众,依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大山腹部凿出了一条长660米,宽约1米的饮水沟渠。
跟着王平的脚步,记者一行从山脚艰难地向上爬行100余米,才到达沟渠的入口。虽然早闻其名,但身临其境仍让人深感震撼。
穿着雨靴,拿着手电,记者一行沿着蜿蜒的沟渠缓缓前行。沟渠里的泉水凉丝丝的,大部分路段上的泉水深及小腿肚,穿着过膝的雨靴勉力前行,部分路段泉水过膝,只能上岸沿着陡峭的岩壁攀援前行。沿途,一些岩壁上渗出细细的泉涌,汇成涓流。一些地方甚至还有自然形成的钟乳石柱,傲立挺拔、秀美雄奇。沟渠两旁,随处可见此前村民们因挖掘沟渠而堆砌的沙袋。一些险峻的地方,需要手脚并用,十分小心才能从里面顺利通过。很难想象当年村民们依靠双手一钎钎、一锤锤在大山腹部凿出这条供给全村用水的“生命渠”的场景。
攀过湿滑的峭壁、猫腰穿过低矮的石洞,一路蹒跚,终于到达何家洞出水的地方,同行人员不禁感叹:“这是我走过最长的660米!”
据村民方朝刚回忆,那时候进何家洞开挖没有技术支撑,全部按照村党支部的安排,群众在里面挖沙、抬沙、拉电线、放炮,很多时候都是满满的烟尘,根本看不见方向,只听见大家在干活的声音。但是大家都非常团结,誓要改变“望天吃水”的困境。
心坚石穿,就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韧劲,村民们用6年时间,硬是在坚硬的石壁中“啃”通一条“生命渠”。
圆梦之路 多任村支书接力赛
六桶镇海马孔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1764人,由此前的联合村、顺江村、海马村合并而成,大部分村民都居住在半山腰上。即使山谷底有乌江穿村而过,但因地理位置和交通原因,饱受干旱煎熬的村民们也只能望流兴叹。
时光流转,来到2002年。时任顺江村党支部书记的焦开祥在看到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困难时,想起每年汛期都会发水的何家洞,心里不禁暗自思忖:那里是否会隐藏着一股水源?这股水源又是否能解决村子的用水问题呢?
带着疑惑和冒险,2002年的初春,焦开祥连夜召开村支两委会议谋划村庄水源挖掘工作,誓要将大山深处的水源引到村庄进入每家每户,彻底解决群众用水难的问题。
首先是村党支部所有党员达成共识:带头干。接着,他们开始发动村民。“当时个别群众有疑虑,我就给大家保证,干不好这桩事我就辞职!”回忆起当年开会的场景,焦开祥记忆犹新。
“愚公敢移两座山,我们还打不穿一座山?”有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保证”,村民们摩拳擦掌,纷纷请战。
山路的陡峭给人员流动、物资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形状不一的山体、异形的钟乳石、狭窄的出水口以及不定期涨水的汛期成为了凿通大山的第一道难关。在没有技术支撑的年代,面对一切不确定因素,村党支部书记焦开祥第一个带头踏进何家洞,根据前期的设想,按照水流的方向,向着水源纵深开进。
“当时进去的时候是一边用手刨沙一边往里潜进,每天安排两班倒,白天20多个人,晚上20多个人,还没通电大家就每人前面点一根蜡烛开挖,全村老百姓都参与挖沟,没有谁喊退,后面抽水机要用电搭电的电线都是大家凑的……”讲起当年挖渠的场景,焦开祥眼里闪着光。
在为期3个月的挖掘中,村里党员和村民生活在一起、干在一起、住在一起,夜以继日地为凿通何家洞水源不断努力。没有光,大家点着蜡烛干;没有人,所有党员村民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挖掘;没有资金,村民东拼西凑自发捐献……期间有党员、群众因凿石头受伤、因深入山洞劳动晕厥、因粉尘咳嗽,这些都没能阻挡村党支部凿开山壁引水的决心。3个月后,从洞口到水源点,一条蜿蜒的水沟初步形成。看着水不断从水源点流出,一切艰辛的付出似乎都有了收获。为确保后续工程的实施,村民们在水源点和洞口之间初步形成的水沟中安装了口径为5厘米的管道,随即开展沟渠墙体硬化。
然而,2002年5月,汛期的到来让全体党员和村民不得不撤出挖掘现场。当汛期过去,660米的饮水沟被冲毁只剩80米,硬化的墙体也只剩50米,沟渠多处被碎石填埋,水流到处都是,设施设备损坏。好在前期安装了管道,水源点的水才能在后续一段时间引流到村庄。就此,因为汛期影响,何家洞水源挖掘工作进入了暂缓阶段。
自2000年至2008年,顺江村的党支部班子换了三届,不管是谁“当家”,打通何家洞水源点都是头等大事,用老支书焦开祥的话说,没人敢在这上面松劲,首先广大村民就不答应。
2006年文兴宇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何家洞水源挖掘事宜再次提上全村大事的议程。在总结前任党支部书记焦开祥带领挖掘水源的经验上,文兴宇提出向上级寻求项目支撑、技术支撑,尽可能减轻群众负担,确保水源挖掘的顺利进行。因家庭原因,2008年文兴宇辞去了党支部书记职务。何家洞水源挖掘事宜又一次按下了暂停键。
在新的党支部书记到来之前,时任村委会主任焦先彪承担起了何家洞水源挖掘事宜。
据焦先彪回忆,海马大桥的修建和村里面道路的加宽硬化,给村民带来了便利,村民生活质量提高了,用水的量也提高了,必须要扩大何家洞水源供水量才能供得上村民吃水。彼时,他积极向乡党委争取资金项目,依靠乡水利站的技术支撑,对何家洞水源的出水量、引水沟走向及管道入户铺设进行概算及设计。经过对现场的勘察,何家洞水源点出水量稳定、山洞内山体结构稳定,在前期的开凿中留下的沟渠只需清淤、修复、加固即可继续使用。在焦先彪主任的带领下,施工队进入山体开展沟渠清淤、恢复及管道铺设,村民修建洞口外围蓄水池、高位水池,洞口到户的管道铺设,村民投工投劳,历经半年时间终将自己付出几年的心血和期盼已久的水源引进自己家中。
至此,为期6年的何家洞水源点挖掘告一段落。6年的艰辛,凝聚成了奔涌的泉水。
齐心协力 党支部带领奔小康
“半坡人民受苦深,滴水如油到如今;共产党领导修出幸福水,笑在眉头喜在心。”这无疑是引水成功后老百姓心声的真实写照。在何家洞水源点通水后,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自从何家洞的水通了后,不管天气如何干旱,我们这地方从来没缺过水过,而且是干净卫生的山泉水!”海马孔村村民方朝刚笑着说道。
据王平介绍,2008年以来,因何家洞水源点解决了全村大部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减轻了其他水源点的压力,全村村民利用其他水源点积极开展产业发展,在历任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海马孔村现有樱桃400亩、柑橘200亩、枇杷1200亩、苦丁茶100亩,人均收入达18900元。
王平说,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这十年里,因为村庄合并,村民对水的质量要求更高,村党支部不断带领全村开展水源保护、管道维护、沟渠清理、水池消毒。何家洞的故事,不断地激励党支部班子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不忘初心,为民服务,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
2021年,海马孔村在上寨组打造了乡村振兴示范点,通过“两会一约一机制”的治理机制来解决乡村振兴中群众的事。2022年,村党支部紧跟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拟定“四园四古”发展思路,在县人大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枇杷产业提质增效,还借产业发展优势在乡村旅游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增加村民收入。
“海马孔村有今天的成绩是一届又一届村党支部团结带领村民共同奋斗的成果,每当我们遇到发展难题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当年挖掘何家洞水源点沟渠时展现出的‘不忘初心、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海马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平如是说。
作者:李云 李忠玉 陈祺 严东
责任编辑:陈琴
一审:杨丽芳 二审:陈祺 三审:李芸